有關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的研究成果

有關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研究主要集中于對貿易現狀的評價分析,也有少數文獻涉及出口增長的動因分析及對貿易潛力的預測分析。

在對貿易現狀的評價分析方面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獻有:許廣靈等(2017),分別從中國與中亞五國的農業自然資源稟賦、技術及資金等方面的差異進行描述統計分析,認為雙方農產品貿易存在較強的互補性;李婷和李豫新(2011)、朱新鑫和李豫新(2011)、齊曉輝和劉億(2016),分別運用貿易強度指數、產品相似度指數、產業內貿易指數等指標,測度了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的互補性、競爭性及產業內貿易水平,結果分別顯示雙邊農產品貿易的互補性較強、互競性較弱、產業內貿易水平較低;陳儉等(2014),從比較優勢和技術構成兩個層面,主要運用顯性對稱比較優勢指數和顯性技術附加值指數,對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模式加以研究,指出現行貿易模式是一種需要改進的不健康的發展模式。

在出口增長動因分析方面,龔新蜀和張曉倩(2014)以恒定市場份額模型為研究方法,認為中國對中亞五國農產品出口增長主要依賴于中亞五國市場進口規模擴大;楊逢珉和丁建江(2016)則使用三元邊際分解法,得出了中國對中亞五國農產品出口增長主要沿著價格邊際實現的結論。在貿易潛力的預測分析方面,李豫新和李婷(2012)、譚晶榮等(2016)分別運用傳統貿易引力模型對雙邊農產品貿易的潛力進行了估計,其結果均表明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貿易具有極大潛力。

梳理上述文獻發現,目前關于中國與中亞五國農產品雙邊貿易潛力研究的文獻較少,且研究方法以傳統貿易引力模型為主,在貿易潛力分析基礎上針對出口效率的研究更為少見。

作者:丁世豪, 何樹全

AI客服
我要投訴
使用幫助
常見問題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