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亞五國通過農業改革,以期發揮農業的基礎性作用,并強化其換匯能力。但整體看,中亞五國農業的生產水平不高,農業現代化發展滯后。
(一)中亞五國農業的情況和特征1.土地資源豐富,但利用程度較低。中亞地區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五國的人均耕地面積為0.52公頃,相當于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的6倍、河西地區人均耕地面積的3.35倍。但各國農業用地的利用率都比較低,且灌溉面積小,“靠天”吃飯情況普遍存在?梢,中亞五國的土地資源非常豐富,具有較大開發潛力。但受水資源瓶頸制約,中亞五國豐富的土地資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制約了當地農業的發展。
2.農業生產投入水平不高,且差距較大。從勞動力看,2013年底,中亞五國農業勞動力人口為3103.53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6.71%,低于我國同期的67.58%。從農業投入看,為穩定糧食生產、提高農副產品產量,中亞部分國家采取各項農業生產支持政策,如增加資金投入、引進農業保險等。在物質裝備方面,中亞國家的農業機械化率普遍較低,農業機械設備大多都已老舊,無法得到及時更新和維修?梢,中亞五國的農業現代化進程相對滯后,農業技術生產率較低,各國對農業投資、農業技術和先進管理方法需求較大。
3.農業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但結構單一。種植業和畜牧業是中亞農業的支柱產業,其中種植業以生產谷物、水果、蔬菜、油料作物和經濟作物為主,畜牧業生產肉、皮毛和鮮奶為主。中亞各國的糧食作物主要是小麥、玉米和水稻,經濟作物主要是棉花、甜菜和煙葉。但中亞各國的水果、蔬菜和油料作物生產水平較低,供給短缺,只有烏茲別克斯坦能出口部分蔬菜和水果,五國的油菜、葵花籽等油料都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畜牧業以養羊、牛、馬為主,養蠶和養禽也占一定比例?梢,中亞五國以旱作農業為主,方式較為粗放,結構較為簡單,只在部分農產品生產上具有一定優勢。但除個別農產品能自給外,大部分農產品產量都很低,無法滿足本國需求。
4.農產品貿易品種集中,以初級產品為主。中亞五國的出口農產品主要集中在棉花、羊毛、蠶絲等紡織纖維和小麥上,這幾類農產品具有世界影響力。在中亞五國中,哈薩克斯坦的農產品進出口規模最大,占中亞五國農產品進出口總額一半以上。從農產品貿易對象看,中亞五國最主要的貿易伙伴是俄羅斯。我國是中亞五國重要的貿易伙伴,近年來雙邊貿易增長迅速。我國主要向中亞五國出口糧食、水果、蔬菜、禽蛋和一些小型農機具,進口棉花、羊毛、皮革原料等?梢,受農業產業結構的影響,中亞五國的農產品出口貿易主要是農業初級產品,加工農產品較少,產品附加值較低。
5.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較低,部分農產品供給嚴重短缺。由于自然條件限制、傳統作業習慣難以改變及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中亞國家的農業生產技術水平較低,仍處于廣種薄收、“靠天吃飯”的粗放耕作狀態,低投入和低產出導致農業單產水平普遍較低。在中亞部分國家,農用耕地和牧場的利用率較低,農業生產技術落后,農業勞動生產率很低。另外,由于工業化水平不高,中亞五國的農業機械、化肥、農藥等物資供應嚴重不足,導致果蔬、農畜產品加工等技術密集型農產品生產非常落后。
(二)“一帶一路”建設中中亞農業發展的新優勢1.核心區位輻射大市場。雖然中亞屬于內陸地區,遠離海洋港口,海外貿易條件不佳,但中亞在地緣經濟上具有特殊優勢。中亞地處歐亞大陸的中心區域,輻射帶動范圍包括中國、俄羅斯及南亞、中東地區、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具備區域大市場的地理、人口、資源條件和進一步開發的潛力。“一帶一路”的提出將進一步密切中亞與東西方的聯系,提高各國的開放程度,促進中亞各國形成自我造血的經濟循環機制,為中亞各國逐步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大市場和世界經貿市場提供了機會?梢,中亞地區雖地處亞洲腹地,卻是“一帶一路”中兩個通道的連接點和戰略結合部,“一帶一路”或將中亞國家的地理劣勢轉變為經濟發展的優勢。
2.多種資源奠定戰略地位。中亞地區資源豐富。“一帶一路”建設進一步密切了我國與中亞各國的關系,為以經貿合作鞏固戰略合作提供了更多機會。從人力資源看,中亞五國人均收入不高,農業人均工資水平為2618.93元/年,遠低于我國28000元/年的平均水平?梢,與國內相比,農業企業在中亞地區投資生產、雇傭當地農業工人可節省可觀的人工成本。
3.優勢產業帶動后續發展。雖然中亞各國種植業的單位面積農產品產量相對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不高,畜牧業以小規模、分散養殖為主,缺乏大規模養殖場和養殖企業,但中亞各國的種植業和畜牧業生產基礎較好,糧食、棉花等優勢農產品產量高、質量好,出口量居世界前列。各國都具有農業產業升級、規模擴大的良好基礎,產業發展潛力較大。文章節選自:“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與中亞五國農業區域合作的重點領域
===================
中亞地區投資業務聯系
楊先生:13892834264
(微信同號)